成功案例 anli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成功案例 > 合肥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

合肥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

发布时间:2022/04/09 成功案例 标签:报告书赛纬浏览次数:4298

项目由来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的十大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为新兴的电动汽车领域,锂离子动力电池是重要的储能组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为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之一的电解液,未来需求也将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稳定增长。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合肥四大产业之一,目前合肥集聚了江淮汽车、蔚来中国总部、大众(安徽)、长安汽车等一批头部企业,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超300家、零部件企业超500家,形成涵盖整车、电池电机、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充电基础设施和电池回收等配套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其中,以国轩高科、中盐红四方锂电、华霆动力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而电解液又是动力电池的关键的原材料之一,在合肥市乃至整个安徽省内,尚无规模化的锂电池电解液企业。

合肥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是国内锂离子电池领域领先企业——珠海市赛纬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拟投资16亿元在合肥庐江龙桥化工园建设“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项目实施后可补全合肥地区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对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版)》,拟建项目类别属于“81、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化工材料制造”,环评类别为报告书。因此,项目建设单位合肥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委托合肥市斯康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接受委托后,环评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编制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供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管理。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

建设单位:合肥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建设地点:合肥市庐江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龙桥化工园

项目建设内容:拟建项目占地约300亩,主要建设电解液配制车间、精制车间、包装桶预处理车间、仓库、罐区等,项目实施后可形成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生产力。

项目投资:总投资16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500万元,占总投资的0.9%。

项目特点

拟建项目位于庐江县龙桥化工园,属于电子专用材料制造[C3985],项目具有如下特点:

(1)本项目产品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生产工艺主要是电解液原料混合配制,不涉及化学反应,生产过程中废气产生及处理情况作为评价重点。

(2)项目在生产、贮存等过程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存在环境风险,需加强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过程

◆2021年10月28日,合肥市斯康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受合肥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委托,承担《合肥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

◆2021年10月29日,项目首次环境影响评价公示信息在庐江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发布。

◆2021年11月6日、7日,对该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现状进行了现状监测。

◆2021年11月,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确定评价思路、评价重点及各环境要素评价等级。

◆2021年11月至12月,进行各专题编写、汇总,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并论证其可行性,得出项目建设环境可行性结论。

◆2021年11月29日,项目环评征求意见稿在庐江县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发布。

◆2021年12月1日至2日,项目环评信息在江淮晨报进行了公示,并在周边居住区进行了现场张贴公示。

◆2021年12月,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进入合肥市斯康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内审程序,经校核、审核、审定后,于12月10日定稿。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合肥市赛纬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项目选址位于庐江县龙桥化工园,选址符合《安徽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审查意见相关要求;符合《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合肥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要求。项目采用了清洁的原料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项目实施后,通过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各类废气、废水、噪声可以做到稳定达标排放,不会降低评价区域大气、地表水和声环境质量原有功能级别;通过采取相应环境风险防范措施,项目厂区可能导致的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评价认为,拟建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运行过程中,切实落实报告书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及“三同时”制度的前提下,从环境影响角度,项目建设可行。

姓 名:
邮箱
留 言: